本帖最后由 梨园新枝 于 2018-11-2 14:47 编辑
2018年10月27日,周六,风和日丽,秋高气爽。是骑行的一个好天气,决定骑行安丰塘,了却多年的一桩心愿。由于单程距离有100公里,途中还准备在安丰镇绕道看看曾今参与修建的庙岗船闸,于是决定用4+2模式骑行。 老家距离安丰塘并不远,小时候就知道寿县有个安丰塘。但一晃几十年过去了,还一直没机会去游览这个著名的水利工程。今年清明节自驾游寿县古城、八公山风景区,返回时原计划途经安丰塘游览,因故改走高速而未能实现。
安丰塘古名芍陂,为春秋时期“楚相孙叔敖所造”,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。安丰塘是中国淮河流域古今重要的水利工程,位于寿县中部地区,距离省道S203(六安至寿县)十字路街道2公里,被誉为"天下第一塘"。与后来的都江堰、漳河渠、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。隋唐以后设置安丰县。因此被称为安丰塘。
1988年,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也是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地。2015年10月安丰塘被授予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证书。安丰塘(芍陂)从此成为安徽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。 早晨6点半从政务区开车出发,经望江西路、小庙、新桥大道至合肥空港新桥产业园,把车停恒大阳光半岛停车场后开始骑行。骑到炎刘镇吃了早饭,然后沿X024县道向西骑到茶庵,然后再右转向北骑行经谷贝到达石集(安丰镇)。随后上S203省道后调头骑行约2公里,寻找到当年修建的庙岗船闸。因河道供水不足等原因,船闸早已废弃不用。附近的村民告诉我,庙岗船闸自建成后大约也就通航了一年左右。现在早已是铁将军把门,一片荒芜。联想到上周所见到的黄冲闸和新民坝两个废弃船闸,作为一个老港航人,不禁感到无比的心痛和惋惜。
返回时再经过闸室桥,又仔细看了一遍寿县航道局张贴的一张安全告示和“庙岗船闸”几个大字。河坝下方是一片茂密的树林,穿过林中一条小路很想能进入船闸内部看看,无奈来到闸室围墙下却是此路不通。考虑到此行目的地是安丰塘,只好悻悻地离开了曾今战斗过的这片热土。
从船闸到S203省道只有几百米,跨过石集大桥约2公里就是石集(安丰镇),此时距离安丰塘还有22公里。需经过的主要地点有保义、十字路和老庙集。
穿过老庙集街道远远就看到了安丰塘堤坝,在安丰塘堤坝的东北角立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“寿县安丰塘”石碑,石碑傍边还有一方大石头,上书“天下第一塘安丰塘”几个大字。
安丰塘堤坝长约24公里,面积达40余平方公里左右,蓄水库容近一亿立方米,可灌溉农田面积达45万亩左右,成为皖西北淠史杭灌区的一个重要调节水库。安丰塘是我国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。素有"淮河流域水利之冠"、"江北第一水利"之称。千百年来,在灌溉、航运、屯田、济军等方面,起过重大作用。古人的《芍陂》诗曾描绘了安丰塘灌区的升平景象,"因川成利费经营,遥望江南尽稻粳,支渠派引千畦润,陇亩村连百宝盈。流泽于今还未艾,试听放闸鼓歌声"。安丰塘(芍陂)选址科学,工程布局合理,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。 孙公祠位于安丰塘北堤的外侧,是古人为纪念创建芍陂的楚国丞相孙叔敖而建的。孙公祠占地面积三千多平方米。据《芍陂纪事》载,祠堂正殿祀奉楚国令尹孙叔敖像,东西配立汉至清代致力于兴修芍陂水利的官吏48人。孙公祠内藏有古碑二十余方。有历代重修安丰塘记碑、禁侵塘为田之积水界碑、安丰塘灌区图示碑、孙公叔敖像赞碑等。这些碑刻都是研究安丰塘水利史的珍贵资料。其中许多碑刻还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和鉴赏价值。清代书法家梁梁书丹的行书《重修安丰塘碑记》等尤为书家称道。 因安丰塘南部堤坝不适合小折骑行,未能完成绕塘一周计划。中午在安丰塘街道随便吃了点东西,下午1点开始原路返回。到达恒大阳光半岛停车场还不到下午4点,于是在售楼部和半岛阳光沙滩处又玩了半小时才驾车返回市区,愉快结束本次4+2安丰塘之行。
[size=21.3333px]
新桥大道
炎刘路口
1991年至1993年修建庙岗船闸工程,经常路过的一些地方。
也是晒秋
谷贝,距离石集不远了,当年好难走的一段路。
代收割的晚稻
就是从这里去庙岗船闸
二级闸室的大门还处于半开着
船闸废弃,往事悠悠,空留(船闸)瞭望塔。
晚稻
老庙集,此处关于安丰塘的相关文化宣传气氛比较浓了。
老庙集村子西边就是安丰塘
沿堤坝向南约1公里,水泥路面变成了泥巴地。因为骑的是小折,就调头往回走了。
从安丰塘东北角沿X022堤坝路向西约3公里可达孙公祠和安丰塘社区
(全文结束,感谢阅读)
|